两者本质上没有区别,是属于观音的不同化身。只是供奉的人审美观的不同而有不同的造型和衣服有不同的颜色。相同的,是菩萨的慈悲和有求必应。
《妙法莲华经-观世音普门品》说:“当以何身得度者,即现其身而为说法”意思就是说,你喜欢什么样的,看见什么样的欢喜,菩萨就化现成什么样子来利益你,喜欢红色的,就请红色的好了。
扩展资料
《楞严经》卷六,观世音菩萨为了适应各种不同根性及类别的众生,他可化现三十二种不同的身份,为之说法教化,那便是:佛身,独觉身、缘觉身、声闻身、梵王身、帝释身、自在天身、大自在天身、天大将军身、四天王身、四天王国太子身、人王身、长者身、居士身、宰官身、婆罗门身、
比丘身、比丘尼身、优婆塞身、优婆夷身、女主身及国夫人命妇大家身、童男身、童女身、天身、龙身、药叉身、乾闼婆身、阿修罗身、紧那罗身、摩呼罗伽身、人身、非人。《法华经·普门品》所举的观世音菩萨的三十三身,与《楞严经》三十二身大致相同。
那便是:佛身、辟支佛身(即是独觉和缘觉)、声闻身、梵王身、帝释身、自在天身、大自在天身、天大将军身、毗沙门身、小王身、长者身、居士身、宰官身、婆罗门身、比丘身、比丘尼身、优婆塞身、优婆夷身、长者妇女身、居士妇女身、宰官妇女身、婆罗门女、童男、童女、天龙、夜叉、乾闼婆、阿修罗、迦楼罗、紧那罗、摩侯罗伽、人及非人等身、执金刚神身。三十二及三十三都不是定数,实则应化无量。
红衣观音民间传说
参考资料来源:百度百科-观音应化身法像
红衣观音代表的是行持怀业的事业。
在佛教中,有息增怀诛四种事业,其中息业是白色,增业是黄色,怀业是红色,诛业是青色。
其实观音是白衣还是红衣,本质上没有区别,《妙法莲华经-观世音普门品》说:“当以何身得度者,即现其身而为说法”。意思就是说,你喜欢什么样的,菩萨就化现成什么样子来利益你,喜欢红色的,就请红色的好了。
当然,我们所见绝大多数是白衣,不过有些地方有民间传说,唐僖宗年间(咸通873年),朝庭礼部右侍郎,姓施名韬,字慕,人称慕爷,系泉州人氏,一生克己奉公,忠贞乐善,年迈辞官返乡,一日乘船海上遇到狂风巨浪,眼看船只就要被海浪吞没,在千钧一发之际,一只小舟前来救助,舟上撑篙的是一位红衣女子,只见那女子驾的小舟,所到之处,风平浪静,施慕爷的船只紧随其后,等到船快靠岸的时候,那只小舟和红衣女子却不见了,慕爷欣喜异常。回家之后,心中念念不忘救命恩人,决定四处寻找恩人。有一天,慕爷来到一座大山里,见山腰有一个红衣女子的身影,似海上的救命恩人,急忙追上,却怎么追也追不上,慕爷怕女子进了山,就更难找到,立即喊道:“恩人留步”,这一喊红衣女子忽然不见了,前方却显出一座小茅庐,慕爷步入茅庐,见茅庐中央木架的正殿上有一尊红衣观音菩萨,顿时他什么都明白了。于是,慕爷为了报答观音的救命之恩,决定携资带妻在此隐居,倡建菜溪寺院,其家属在山脚下建尼姑庵(现菜溪堂),修性悟道,施济贫人。